全世界每年至少有80萬人死于自殺,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是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因。自殺未遂人數更為龐大,是自殺死亡人數的20到25倍。自殺已成為影響全球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和精神衛生問題。
自殺有沒有信號?自殺的風險如何減少,如何預防呢?
(1)經常談到自殺(要殺死自己);(2)總是談到或想到死亡;(3)對絕望、無助或無價值感發出議論;(4)經常說“我不在這里就好了”或“我要離開”;(5)日漸嚴重的抑郁(深度悲傷、興趣喪失、睡眠和飲食問題);(6)突然的、出乎預料的由悲傷情緒轉為平和安詳,甚至表現出愉快的樣子;(7)有“死的愿望”,并嘗試導致死亡的冒險行為;(8)對過去在乎的事情失去興趣;(9)拜訪或打電話與別人告別;(10)把事情安排停當、整理要丟掉的東西或更改遺囑;(11)專心考慮自殺的方法,尋找付諸實施的有關信息(如互聯網),同時尋求獲得自殺的手段。
如果有上述信號,說明自殺在悄悄靠近,干預迫在眉睫。及時撥打心理干預危機熱線或立刻前往醫院尋求專業幫助才是正確的解決辦法。
1、普及有關自殺和自殺預防的知識
(1)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注意到自殺的危險信號,并做出及時、適當的處理,就有可能預防自殺。
(2)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要關心自殺預防問題,不能認為預防自殺是專業人士的責任。
(3)一個人對生和死的態度通常是矛盾的,不能因為一個人在是否自殺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就認為他或她沒有自殺的危險性。
(4)向別人表達自殺的意愿,標志著一個人處于內心痛苦之中,是向外界求助的重要信號,不能說明沒有自殺危險性。
(5)和想自殺的人討論其自殺意念,及時對其自殺危險性進行評估,使他或她感到關心、理解、同情和支持,有利于自殺預防。
(6)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與別人討論自殺的方法,特別不要評價哪種自殺方法容易致死,哪種方法痛苦較輕之類的問題,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也不應該向病人介紹自殺的例子。
(7)自殺不是愚蠢的行為,不應將自殺意念指責為“愚蠢”的想法。
(8)自殺的原因很復雜,不應簡單地歸因于精神障礙或生活事件,而是要綜合分析。
(9)自殺行為的致命性與死亡意愿的強烈程度不一定相關。有的人死亡愿望非常強烈,但采用的方法不足以致死或者被及時救起;有的人死亡意愿并不強烈,也可能導致死亡,而且這一類人今后自殺的可能性也比一般人群高得多。
(10)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是自殺預防的重要手段,但對于有精神障礙和嚴重情緒問題的人來說,藥物治療、精神心理科住院治療同樣是預防自殺的重要手段。
2、阻斷自殺的途徑
阻斷自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將有自殺危機的人與自殺工具以、自殺途徑隔離開來。例如:在高樓的陽臺、窗臺裝上護欄,把危險的藥品和刀具鎖起來,對有嚴重自殺傾向的人進行看護,避免其獨處,并盡快送到相關?漆t院等。無法獲得自殺工具或脫離孤獨環境,能讓企圖自殺者有一段冷靜期,在此期間自殺的沖動會減弱。
生與死往往只在一念之間,給存在自殺危機的人留出“轉念一想”的時間和機會至關重要。阻斷自殺途徑可以使處于痛苦掙扎中的人最需要的東西--時間。讓他們有時間改變主意,有時間尋求幫助,有時間得到救助。
3、減少對精神疾病的羞恥感,及時就醫
研究證實,超過90%的自殺者患有某種可診斷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癥、躁郁癥、精神分裂癥、厭食癥和物質濫用等。他們的精神疾病可能已經確診,也可能還沒有被發現。由于對精神疾病的羞恥感、污名化和錯誤信息,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治療。他們的家人可能會認為“這不可能”,或因為對“污名化”的恐懼,而不敢帶他們就醫。
因此我們要重視精神心理問題,撇開偏見,提前干預,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4、增加個體與社會的聯結
越來越多的數據證實,強大的社會聯結有助于降低自殺風險。人類是群居動物,會因為被孤立而痛苦。這并不是說那些自殺的人就沒有關愛他們的家人朋友,而是精神心理疾病常常會使他們感到被孤立,或者是他們讓自己變得很孤立。所以自殺的明顯警示信號之一,就是一個人遠離朋友或者退出喜歡的活動圈子。
如果你身邊有自殺傾向的人,不要讓他/她獨處,而是要關心他/她,陪同他/她到診室,并且在他/她接受治療時繼續跟進,努力幫助他/她融入社會,以此防止自殺。
莎士比亞說過: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給他們一束光,讓他們有繼續前行的勇氣。在世界預防自殺日(9月10日)到來之際,長沙市第九醫院主治醫師蔣菊花溫馨提醒: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請及時與我們聯系。長沙市心理援助熱線0731-85501010;長沙市第九醫院臨床心理科電話0731-85181042。